感覺統合理論是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絲于1972年首先系統提出的。他認為感覺統合(簡稱“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正確反應。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小家庭和都市快節奏生活使幼兒喪失了玩伴團體;家長太松或太緊的照顧影響了幼兒與外界的正常溝通;居住環境和活動空間的減少又使幼兒在身體發育期應有的運動完全不足,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目前感覺統合不足造成的問題幼兒越來越多。幼兒感統失調會造成行為失常、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腳、害羞等,這些問題無疑會造成幼兒學習和交往的障礙,因為這樣的幼兒盡管有正;虺5闹巧,但由于大腦無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此直接影響了幼兒學習和運動的完成。愛爾絲博士提出的感覺統合治療方法為這些幼兒提供了矯治的機會,并且經過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愛爾絲博士已經探討出了一套特殊的運動訓練器材,如滑板、滑梯、布袋、平衡臺、晃動平衡木、獨腳椅、蹦蹦床、腳步器、皮球(趴地推球)、羊角球、吊纜插棍、旋轉吊纜等,用于對感覺統合失調的幼兒進行臨床治療和行為矯治。目前,我國已研究開發了這一訓練理論的技術,在幼兒中也取得了明顯的療效。蒙臺梭利在實踐中認為:“能夠使低能兒童得到提高與發展的教育方法,如果被運用于正常兒童,將成為發展或解放他們個性的手段,一定能夠取得驚人的成就!币虼,在借鑒感覺統合理論到幼兒園體育游戲活動的研究中,如何合理運用感覺統合訓練器械是研究的一個途徑。
一、精于理論學習,奠定研究基礎
理論學習是行動的先導,通過向書本學、向同行學、向專業機構學、向專家學等方式學習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感統理論方面的內容,即什么是感覺統合、感覺統合訓練的原則、專業感覺統合訓練器械的功能、訓練要點和技術要領等。另一方面是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再次學習幼兒園體育游戲活動的(相關內容)基本特征、各年齡段幼兒的生理特點以及其在體育活動中的學習特點等。通過學習有兩個收獲:一是梳理出提高感覺統合能力三大能區:前庭覺、觸覺、本體覺)的運動練習方法,讓教師明確了不同感覺有不同的專業運動方式,研究就有章可循。二是找出專業感統訓練與幼兒園體育游戲的異同,讓教師走出迷茫,研究更有針對性。
二、勇于開拓實踐,精心設計游戲
(一)通過“頭腦風暴”的方法———確定開展感統體育游戲的基本原則
基本原則是開展功能體育游戲的前提,因此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各小組以“頭腦風暴”的方法確定了開展感統體育游戲的“四個基本原則”。
安全性原則———為幼兒營造身體、心理安全的感覺統合體育游戲環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快樂性原則———注重活動開展的游戲性和趣味性,讓幼兒在快樂的情緒中得到發展。美國學者彼得·克萊恩說過:“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有效!痹趷蹱柦z博士的感覺運動指導原則中也不斷地提到耐心培養幼兒的興趣,要讓幼兒感到快樂。這正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的“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的精神不謀而合。
科學性原則———遵循感覺統合發展的基本原則
(順應性原則和內驅力原則),遵循體育活動的運動量拋物線,充分把握幼兒年齡特點(心理、心理),開展運動密度和強度適宜的,有效促進幼兒感知覺刺激輕度和頻率的感覺統合體育游戲活動。
發展性原則———遵循幼兒動作發展的基本規律,由粗到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開展動。尊重每一個幼兒的差異,促進幼兒在活動中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讓每一個幼兒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二)通過行動研究法———將已有感統器械分類,使小組研究點聚焦
教科室將幼兒園現有的感統專用器械羅列出來,各小組對器械進行再認識,并結合多年累積的體育教育教學的經驗,從器械的安全性、操作性,將已有感統器械進行初次分類,然后集中小組意見在組長例會中再次統計分類,聚焦小組的研究點。這樣一來,將種類繁多的感統訓練器械的研究范圍縮小了,縮小到適宜于各年齡段集體體育游戲活動的器械了,使得小組研究更具操作性。從兩條線將專業的感統器械進行分類,分類方式。
(三)通過自然觀察法——分年齡段了解幼兒興趣,結合感統價值,確定活動器械
結合前期的分類,將感統器械投放到戶外活動中,通過自然觀察法,了解幼兒相同時間內玩耍器械的頻率、持續時間的長短。從班級再到小組將幼兒對所投放的感統專用器械的喜愛度進行排列,選出當前幼兒最感興趣的專用感統器械2~3種,再結合感統價值、季節因素等確定當前研究的器械,如表2所示。2010年9月,中班組統計出幼兒最喜愛的是大籠球和蹦床,嬰班組是滑梯和大籠球。由于大籠球主要用于觸覺訓練,“觸覺體系的感覺統合運動重點,在于加強肌膚的各項接觸刺激”,以達到感統的價值。而10月,天氣轉冷,幼兒會穿得越來越多,這不利于發揮大籠球的作用。因此,中班組和嬰班組確定當前分別以蹦床、滑梯為載體開展研究,第二學期再開展大籠球的研究。
(四)以活動為載體,將確定器械運用到體育游戲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過體驗式學習———認識感統器械的作用。各個小組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運動方式親身體驗感統器械運動方式與感覺器官的關聯與作用,將抽象的感覺統合理論轉換為可以操作的、理解的運動方式。
第二步,挖掘器械玩法,拓展器械的功能。同一種器械因玩法的不同,既可以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又可以有效拓展器械的功能,最大化發揮器械的價值,從而促進幼兒感統能力、運動能力、運動素質的提高。一是用自然觀察法記錄幼兒已有的玩法。二是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創新設計玩法。以研討式學習的方式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梳理所有玩法,并且以圖解的形式進行總結、整理。
第三步,合理運用感統器械,精心設計活動。感統專業材料本身鮮艷的色彩、特別的造型就很吸引幼兒。充分挖掘感統器械的玩法,拓展其功能,通過單人、兩人及多人合作等方式實現多種玩法,找到幼兒動作發展的“最近發展區”,才能與幼兒體育游戲有效結合,將針對個體的機械重復練習的枯燥訓練轉換為面對全體幼兒的快樂游戲。每個研究小組通過同課異構、一課三研、集體備課、現場觀摩、視頻轉播等形式圍繞設計開展行動研究。
三、不斷實踐反思,總結設計感統體育游戲的“四個注重”
在現有的資料中,適用于幼兒園群體開展的感覺統合體育游戲是鳳毛麟角,因此需要教師創新設計或改編體育游戲活動。在設計中要把握感統體育游戲的核心價值,注重幼兒興趣、感官刺激、感覺的循序性、游戲的可行性。
(一)注重幼兒活動的興趣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緒是思維的潤滑劑,當人們情緒良好時,大腦具有最佳的思維效率和表現!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強調“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
1.新意材料,拓展功能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不同的時段對材料的興趣是不同的?梢酝ㄟ^自然觀察法了解幼兒當前感興趣的感統材料,結合教學經驗充分挖掘材料的玩法,拓展其功能。
2.合理組合,變化玩法
單一的動作練習會讓幼兒覺得枯燥、乏味,單一的器械因玩法的局限也難以讓幼兒的興趣持久。但是將器械與器械、訓練方式與基本動作之間進行合理的組合,會讓游戲更加豐富、有趣。
3.情景貫穿,激發興趣
布魯納曾經說過:“任何教學形式都沒有情景教學來得直觀、深刻!钡拇_,情景化的游戲對激發幼兒運動的持久性尤為重要。因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戲,不但趣味性強,能讓幼兒迅速進入境界,進入角色,而且還能使幼兒在情景游戲中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對體育的持久興趣。在情景游戲中,材料也隨著活了起來,賦予它不同的生命和玩法,讓幼兒的感官得到有效刺激,身心得到滿足,動作得以協調發展。
(二)注重幼兒感官的刺激需要
感覺統合的練習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同一活動中感覺的刺激也需要一定的次數和強度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面對人數眾多的幼兒,除采用分組、集體教學相結合的形式之外,同一游戲的設計上也要盡可能的增加每一個幼兒身體感官刺激的次數與強度。
1.增加對感官刺激的次數
(1)組織方式上多用“魚貫式”!棒~貫式”的組織方式不同于接力式,能有效減少幼兒等待的時間,使幼兒的練習機會增多,練習密度加大,并且有利于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
(2)環節設計流暢、緊湊;顒又,盡量減少老師的說教與示范,減少停頓、更換器械的時間。教師主要通過示范講解,小組指導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策略幫助幼兒掌握動作要領,鼓勵幼兒挑戰難度。
(3)多種材料支持,補充單一專業感統材料的刺激。調整同種材料不同的的設置方式或調整不同材料的組合方式,達到適宜的練習次數。例如在觸覺游戲中,使用大籠球練習時,可以巧妙地加入軟墊、陽光隧道等材料,通過爬、滾等動作,讓幼兒的全身觸覺都有練習的機會。
(4)感官刺激滲透到各個環節。將感官的刺激滲透到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中,使游戲活動更具科學性與專業性。如大班感統體育游戲“螞蟻搭橋”,在準備活動運用的小觸摸球操、放松活動中加入的毛巾操,不僅讓幼兒更大面積的觸覺器官得到適宜的刺激,而且還可以在短短的30多分鐘的戶外游戲時間里增加觸覺練習的次數。
2.加強對感官刺激的強度
各個環節的內容安排上注重感官刺激的重復性,達到適宜的頻率、密度和強度,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獲得一定強度的感官刺激。一般來說,應該遵循高密度、低強度,注重活動的節奏要求,對某一感官的刺激強度和密度要合理搭配和協調,強度較大時,密度應該相對較小一些,反之亦然。教師在活動中應注意觀察幼兒的反應,以在微微疲憊的基礎上讓幼兒再堅持一小會為宜。
(三)注重從一種感覺到多種感覺的交織參與的循序漸進性
感覺統合也就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不能發展。因此在感統體育游戲活動中,應該循序漸進地從一個感覺的專項游戲逐步到兩個、三個感覺的共同參與式游戲,既豐富了游戲情節,增強了游戲的趣味性,又讓幼兒的視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在同一時間內不斷交互、重復,達到感覺整合的練習效果。
1.動作變化,引發多種感覺的參與如大籠球有不同的玩法,有的只是針對觸覺的專項游戲活動,有的可以促進多種感覺的參與。在“快樂的大龍船”中,將四五個大籠球裝進長長的布袋中,形成一個“大籠球串”來開展游戲活動,通過拍打、騎跳、側身劃船、趴、仰躺等動作,讓幼兒的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的感覺器官在活動中交織參與,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幼兒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
2.材料互補,調動多種感覺的參與
在豐富游戲情節的同時,有目的地選擇不同功能指向的、幼兒平時熟悉的材料,調動感官的參與。如在蹦床游戲中,增加陽光隧道、墊子等材料,使整個活動不僅僅只是前庭覺上的單一鍛煉,而且還有本體覺與觸覺的交織參與。
(四)注重游戲開展的可行性
許多感統訓練活動都是在室內開展,面向個體幼兒的,許多訓練也沒有注明適用的年齡段。因此,在設計感統體育游戲時,還要充分考慮其可行性———適用于群體幼兒的組織,有利于戶外場地的開展,符合年齡度需求?梢詮囊韵氯c著手。
1.分解訓練方法,循序漸進練習
在初次照搬感統訓練方法中可以發現,動作的難度很大,每個班只有少數的幼兒能達到動作要求,反復的強調、練習動作,只會增加活動的枯燥,幼兒既不快樂,又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強制的練習只會給幼兒帶來身心的傷害。因此,教師采用了分解訓練的方法,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設計了一系列的游戲活動以達成目標。例如在感統游戲“走直線”中,訓練的方法是幼兒腳尖對腳跟,雙臂向兩側伸直,抬頭看前方踩線走,第一次活動中大家觀察到幾乎每一個幼兒都很難達到標準的動作。經過進一步分析幼兒的現有水平,將動作分解成四個層次,設計成四個階段的游戲活動進行練習。第一層次:雙腳交替走線。第二層次:腳尖對腳跟,看腳下踩線走。第三層次:腳尖對腳跟,雙臂向兩側伸直,抬頭看前方踩線走。第四層次:腳尖對腳跟,抬頭看前方持物踩線走。
2.巧改民間游戲,融合感統元素
傳統民間游戲內容豐富,易于操作,而且情節有趣、規則簡單。篩選并深入挖掘民間游戲的精髓,保留其精髓,將感統訓練方法和感統專業材料融合其中,讓民間游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感統體育游戲更豐富、可行。如小班組改編了傳統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保留游戲本身的問答形式和玩法,只是將“家”變為了平衡臺,使得平衡臺的訓練方法與游戲巧妙結合。
3.妙創淺顯兒歌,幫助幼兒理解在感統游戲的三個組織環節(熱身、游戲、放松)中,通過“巧用已有兒歌”和“創編兒歌”向幼兒傳遞信息,在活動中主要有四個作用:理解內容———通過兒歌內容傳遞游戲情節和規則。掌握動作———通過兒歌理解抽象的感統練習技巧;貞浗涷灐ㄟ^兒歌回溫游戲經驗。適度調節———兒歌節奏快慢變換,掌控運動密度、強度。在已有兒歌的選擇和創編中注意兒歌與動作的匹配,兒歌簡短、朗朗上口、活潑有趣、淺顯易懂。如《做餅干》是幼兒耳熟能詳的兒歌。我們巧妙地將歌詞中“搓一搓,揉一揉,拍拍拍”這些動作性的歌詞與玩大籠球的動作匹配,設計出情節有趣、規則簡單的大籠球游戲“做餅干”,引導幼兒隨著歌詞雙手搓球、揉球、拍打球,幼兒在快樂的念唱兒歌中自然而然就進行了相關技能動作的練習。一年多的研究中,提高了教師解讀幼兒的能力,拓寬了教師設計體育游戲活動的視野。在后續的研究中,又進行了感統器械的開發、感統區域體育活動和感統操的探索等研究。我們將通過改編、創編等方式設計出游戲活動,依據幼兒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感覺統合發展規律,科學地編排成為一個系列活動,為幼兒提供前庭、本體、觸覺等感官刺激的輸入,使幼兒積極參與到大腦功能發展的感統體育游戲中來,豐富幼兒園的體育活動課程。 |